疫后在“春節效應”帶動下,線下活動出現修復、服務價格迎來上漲,并帶動1月CPI同比漲幅繼續擴大(記者倪巍晨制圖)
受春節效應影響,1月鮮菜、鮮菌、鮮果、薯類、水產品等價格環比分別上漲19.6%、13.8%、9.2%、6.4%和5.5%,漲幅均較前值擴大;豬肉環比價格則在供給持續增加環境中下降10.8%,降幅較前值擴大2.1個百分點。此外,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續優化調整,出行與文娛消費類需求大幅增加,飛機票、交通工具租賃費、電影及演出票、旅游等價格環比分別上漲20.3%、13.0%、10.7%和9.3%,且受節前務工人員返鄉及服務需求增加影響,家政服務、寵物服務、車輛修理與保養、美發等價格環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。
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介紹,1月食品與非食品價格同比分別上漲6.2%和1.2%,漲幅各較前值擴大1.4和0.1個百分點。當月CPI同比漲幅中,翹尾和新漲價因素分別影響約1.3和0.8個百分點,剔除食品、能源等價格后的“核心CPI”同比上漲1%,漲幅較前值擴大0.3個百分點。
植信投資研究院研究員丁宇佳分析,春節需求的暢旺,以及冬季供應的減少,令上月果蔬價格大幅上揚,豬肉價格亦因需求的回穩而止跌企穩。另一方面,出行、文娛消費等需求在春節效應下強勁復蘇,“核心CPI”得到較強的向上修復動力。
工業品通脹壓力獲紓緩
工業領域價格方面,董莉娟表示,1月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1.4%,降幅與前值相同;生活資料價格同比上漲1.5%,漲幅較前值回落0.3個百分點。當月,PPI同比降幅中,翹尾和新漲價因素的影響均約-0.4個百分點。她并指,上月接受調查的40個工業大類行業中,價格同比下降的行業有15個,數量與前值持平。
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指出,線下活動的修復、服務價格的上漲等,是CPI同比漲幅繼續擴大的主因,而PPI同比超預期的回落,則受到了生活資料價格的拖累,“中性情景下,今年CPI全年中樞或抬升至2.3%左右水平,CPI同比高點或在四季度出現”。
丁宇佳觀察到,疫后中國經濟的復蘇提振了國際銅、原油等需求的增長預期,美聯儲加息放緩預期也帶動倫敦銅等有色金屬價格斜率的明顯上升,加之原油價格已接近成本,并逐步進入筑底期,“國際油價傳導的時滯效應令PPI超預期下行”。
展望未來,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秦泰提醒,食品、能源供給壓力已明顯緩和,加上商品消費需求仍受地產周期偏弱、汽車熱潮降溫的壓制,今年CPI“大緩和”趨勢或將延續,綜合生豬供給恢復好于預期判斷,2023年CPI同比均值或約1.9%,“通脹形勢不會對貨幣政策帶來掣肘”。他續稱,今年上半年全球原油供給雖仍偏緊,但整體好于預期,且下半年頁巖油產量的恢復或觸發OPEC“競爭性增產”,油價有望加速回落,預計2023年PPI同比或下降約0.9%,中國工業品通脹壓力得到緩和。
丁宇佳認為,隨著春節的結束、氣溫的轉暖,食品價格有望回落,其對CPI的上拉作用預計減輕甚至轉為拖累;鑒于疫情仍可能出現規模性反復,并對消費修復帶來擾動,上半年CPI同比將趨于下行。此外,中國需求將帶動石油需求的復蘇,在美國大量購買原油、歐盟計劃對俄油限價加碼等因素影響下,油價短期或有反復,綜合翹尾、節后企業陸續復工復產等因素判斷,上半年PPI同比有較大的下行壓力。